新闻中心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  养生宝典
三伏伏前灸|把握伏前艾灸时机,胜吃千年人参

进入六月,天气明显炎热,三伏天近在咫尺,许多艾灸爱好者开始筹备三伏灸事宜,三伏灸最重要的是初伏中伏末伏,除此之外,三伏灸的首尾也不能忽略。就像为了增强艾灸效果,艾灸前要开穴,艾灸后封穴一样,三伏灸前后也需要类似的操作,于是就有了伏前灸及伏后灸。




三伏天。灸量到了,效果才好



做三伏灸的人很多,相当一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也有一部分,灸后身体状况没有太大改善,于是认为三伏灸夸大其词。

但实际上,这类灸友之所以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,大多有个重要原因,就是缺乏系统足量的艾灸,灸量不足。

我们知道,三伏时间跨度大,前后至少一月,所以三伏灸绝不是说只在三伏天艾灸就行了,最好要做到贯穿三伏。

有人中间艾灸个三五天,却想得到和别人整个三伏的效果,显然并不现实。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,初伏中伏末伏都需要去好好调理,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。


伏前灸也属于三伏系统的一环,一般取三伏前一个多月,把伏前灸做好,三伏至少成功了一小半,对于全年的艾灸都有重大意义。



伏前灸:夯实基础,不可或缺




三伏艾灸,事半功倍,伏前艾灸,不可或缺。


三伏灸要加强效果,最好是有伏前灸,伏前灸的作用很多,调节阴阳,通络活血,相当于中药的“开路方”,可以为随后的三伏灸夯实基础,还可以排毒。


中医角度看,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、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都可称为“毒”,瘀血、痰湿、寒气、食积、气郁、上火等。


这些毒素堆积在五脏之内,会影响五脏的气血运行,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。夏季温度高,湿气重,人体阳盛于外,内里虚弱,脏腑更易被毒素侵袭。


如果不能把体内毒素排出,炎热燥热的天气就会与毒素发生冲撞,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循环代谢,伏前灸必须要抓紧了,切不可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



病邪深藏的人,需要伏前灸



病邪藏的越深,危害越大,如果瘀积到五脏,情况就更严重了,它会影响五脏的阴阳气血,动摇身体健康的根基。


邪为什么会瘀积五脏?

还是一直在说的,阳气不足,脏腑功能需要阳气来保卫,阳气是一种能量,具有温煦、活跃、运行快的特点。


阳气不足时体内物质气化不利,代谢和生理功能就会下降,病邪就趁机而入了,身体出现痰湿、瘀血、囊肿结节等。


这类人往往病邪深藏,最需要完整的三伏灸补充阳气,阳气足则病邪除。


伏前灸的10天,气温高,天地之间阳气越来越足,此时艾灸集“天之阳”和“地之阳”的双重威力,很适合去病除邪



伏前灸,给身体“打草惊蛇”



是顽固的疾病,病邪藏的往往越深。


《扁鹊见蔡桓公》一文中,将病邪的表里说的十分清楚。认为病邪的深浅,由腠理→肌肤→肠胃→骨髓,越往里越难调。


所以很显然,我们不可能一上来就调理最深处的,因为达不到那个条件,身体阳气不足,灸量也不够。必须将身体里的病邪惊扰出来,才能方便调理。


故三伏灸就选在了夏季的三伏,三伏阳气旺盛,腠理开泻,人体深处的病邪已经有些藏不住了。



再通过伏前灸,可以进一步敲打体内病邪,将它逼迫出来,好比打草惊蛇。这是三伏灸无可比拟的优势,任病邪“深藏不露”,也能“连根拔出”! 


伏前灸,这些病症赶走快




01

空调病


炎热的夏季,很多人都选择呆在空调房内,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到强烈的热流。冷热交替,温差极大,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,这种情况颈肩部最常见。



取穴:大椎穴,作用:温阳散寒。


02

咳嗽


对慢性咳喘者来说,如果有痰且多清稀,面色白,舌淡苔白腻,或者滑腻苔,且出现打喷嚏、怕冷者,也可选择艾灸来进行治疗。



取穴:肺俞穴,作用:温热止咳,化痰平喘


03

皮肤病


夏季湿气重,微生物活动频繁,细菌、真菌、蚊虫、螨虫等活动能力增加,皮肤疾病成为夏季高发疾病。平时应保持居室整洁和自身清洁,天气晴好时,应该勤晒衣物。



取穴: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委中,作用:疏风止痒,温阳利湿。


04

慢性腹泻


夏季腹泻的病因大多是由于贪凉或饮食不洁,导致寒湿或者湿热内生。脾胃虚弱者更应该保护自己的阳气,应该吃些温热的东西,太过生冷的食物和冷饮要少吃。



穴:足三里、天枢、神阙、中脘,作用:温补脾肾,散寒止泻


05

宫寒


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、痛经等,总感觉小腹较凉,或者月经后经量少、经色暗。不妨也称夏至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,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。



取穴:关元、肾俞、三阴交、血海,作用:温补肾阳,温宫散寒

所以三伏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******时段,此时防病调理,往往能起到数倍于平日的效果。
一些平时难调的疾病,借助三伏灸往往得到痊愈,如果你想得到******的调理效果,赶快开始伏前灸吧。